教育現代化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教育的信息化,在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談到學生的五種能力首位即是收集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經過三次浪潮、三個階段的發展,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迅猛發展的大好局面。目前,70%的高校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近4000所中小學的校園網已初具規模。政府將進一步推動教育信息化,繼續加大對教育行業的投資,并在政策上加強引導。
通過睿行者信息化教育系統,構建了一個功能完備的局域網,可以在網上實現學籍管理、考試系統、OA教師辦公自動化系統,以及資源共享等等一系列的功能,還可以在中心對整個系統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 我們竭力在以下幾方面促進教育信息化:
一、教育主管部門的信息網:信息發布,對外交流溝通起到窗口的作用,從搜虎、雅虎等搜索網站的分類中相關的教育網站可見一斑,已呈燎原之勢。各地教育部門的教育信息,政策法規,文獻匯編,重大活動,科學研究等都可建網向外發布,但從目前的效益上看還不是最有價值,因為教育單位作為窗口可能主要的是展示而不是如電子商務直接的交互能即刻產生效益,但隨著教育網站的增加它的作用會明顯起來。而比較有價值是在教育行政部門所轄之內,上情下達,下情上傳,通過網絡構建信息交互的渠道與信息場。通過網頁與電子郵件發布信息(電子郵件具有法律價值),與公文相比更迅捷易保存,溝通與學校的聯系,校與校的聯系。遠程網上教育,適合師資的培訓,網上招生,今年有些地區在試點,都是很重要的應用。同時也對本地區的校園網建設進行規劃與指導。教育主管部門信息網的構建也具有發散作用,發揮示范性。當然教育行政部門的辦公網絡建設與維護也是整個信息網絡的一個重要組成:內部網絡的作用無紙辦公,數據的存儲與查詢,提高辦公的時效。
二、學校的校園網:在一個校園內建設信息的通道與環境。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計算機的普及與學習,而是計算機應用,進而在校園中形成富有特色的信息文化。從現在來看條件應已成熟:教師初步的應用已具備,購買機器已不成其太大的負擔,學校的組室一般也配置了電腦,最主要的是以電腦來輔助自己工作的大氣候業已形成。但這些電腦的應用都是孤立的并沒有構成實時的通信交互能力,它是信息的孤島。構成校園網可以使孤立的電腦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可以從以下從四個方面來看校園網的應用。從教學看,教學資料的積累查閱;多媒體課件的共享;教學資料與方案可以通過網絡發往教室的電腦以備教學之需;按不同的主題建立網上討論組,備課之余可以上校園網的論壇進行教育教學的討論;教學信息獲取,與外部的INTERNET連通;學科成績管理與分析,用電子表格統計與分析學生的成績然后轉成交互的網頁放到校園網上供各科教師分析;教務管理課程設置,排課安排,各類活動的安排都可以網頁的形式發布于校園網內,使教育教學的信息及時流通并有了最佳保存信息的方式,同時因為有了網絡,上述信息便可以使老師共享,這些信息在應用者的電腦上用統一的瀏覽器進行訪問、查詢,簡潔方便,容易上手。在校園網上還可建立郵件服務器,內部的郵件除了一般的應用外,還可以建設郵件列表系統,相同內容的信件可發往事先編好的一組成員手中,或文件或通知。試卷、練習卷及其它資料可以郵件的方式發往打印室統一打印,快捷安全低耗。從學生角度看,學籍管理由建網前的單純封閉管理轉變為建網后的開放性發布與查閱,政教處團委學生會的各種管理條例、活動安排甚至于活動本身都可以構建在網絡上。從電腦進入教室的意義上看,一般是為了教學,再拓展一點的話,可為學生活動創造一個全新的無時空間隔的虛擬世界,這在重點高中或在相關專業的重點職高更有實現的價值:不僅是信息化的熏陶,更是信息化的體驗,電腦完全是一種工具成為班級活動的組成部分。班級信息發布,出版網上黑板報,建立各種論壇,班級與老師、校長的溝通,形成校園網上的虛擬社區與社團,使之成為學生生活中新的熱點和興奮點,以符合應用價值取向的新穎的網絡載體為學生創設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以此來構建豐富多彩的網上校園文化。隨著發展學生家中的電腦也可登錄到校園網上進行相關的工作學習。當然現在看來這是應用中的較高層次了。
總務管理,行政人事管理,在此不再贅述。
如上所述,一般的應用是建立在網絡操作系統上或者說是構建在TCP/IP協議上的應用,即把INTERNET上的技術遷移到校園內部網絡上,只要規劃者建設者對網絡的技術與應用比較熟悉的話,從投入與建設上看是還是容易實現且投入不大,而應用與管理卻要化不少的力氣。與之相反,校園網絡上的另一重要應用數據倉庫建設,卻要在倉庫的系統分析與建設上化大力氣,而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數據采集、歸類、共享的規劃與實現;學校自身所需的數據維護和教育主管部門數據提取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數據接口的冗余;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與專門的軟件開發公司合作來負責實施,投入相對較大,周期較長,但見效快。除了一般的數據匯總查詢分析等應用外,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構建領導的決策系統。而這些數據的意義是傳統檔案材料所無法替代的。
三、校園網絡建設: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中學的校園網將會比以往有更快的發展。計算機機房基本到位,信息教育越發引人重視,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電腦網絡的熱情和期待與日俱增,而外部INTERNET在不斷延伸擴張,這些因素將促成校園網迅速地普及。正因為如此,如何以有效的投入實際的應用和發展的態勢來建設校園網絡變得越來越重要起來,然而一旦涉及具體的構建與策劃,卻鮮有能把握住整體建設框架的。在對教育教學的理念,網絡的發展趨勢,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中小校校園網的應用還沒有確切的深刻的理解情況下,來規劃構建校園網就難免會產生不少盲點與缺憾。許多不太成熟的建設一般都不是資金問題而是設計者的構建與規劃脫離了學校特殊環境,僅僅憑網絡建設公司設計與規劃,缺少與使用單位的溝通磨合,而網絡建好后,應用的熱情又遠不如投入建設時來得大,應用上缺少規劃指導使網絡的功能得不到最佳的發揮。如此種種,使得校園網的功能與效益缺少應有的回報。而校園網絡在初創期投入較大,效果又不是十分明顯,加之成功的校園網絡建設也不多見,投入所產生的預期結果無法把握,也使準備建設校園網的學校猶豫不定。
校園網的建設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整體規劃,在校園網絡建設前必須明確這個網絡的內涵與外延,為什么建網,建后將在網上干什么,哪些是一步到位的投入哪些是逐步升級漸漸完善,怎樣融入學校的特色,施工的監理與驗收的規章如何制訂,整個校園網的文檔如何規范,諸如此類的問題要有所思考。只有建設前的周密規劃,才能保證校園網建設的完好性。
分期建設,網絡建設中一項重要的設計是可擴展性,硬件的發展,應用的深入決定了校園網建設的階段性,良好的網絡具有很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建設中必須十分理性,預置好網絡的接口,分期投入分期建設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等到學校的網上應用比較成熟后,結合當前網絡新技術再添加。當然設備的購置一般總是要比當前的應用略有超前也是情理中的事,問題是應該較好地把握住學校的網絡應用。等到網上應用相應成熟后再逐步升級也不遲。
軟硬并舉,一般的校園網建設往往是網絡建好后,才開始應用軟件的設計,使得建好后的網絡無法即刻投入使用,網絡實際上處在半癱瘓狀態。在構建校園網時一定要軟件與硬件同時設計,甚至于超前考慮,因為軟件設計的周期往往會比網絡建設來得時間長,相對的完善過程也比較長。即便是購置成品校園網軟件,也必須在建網前與研發單位充分的溝通,保證所用軟件適合學校的應用。
專人管理,“三分技術,七分管理”這是網絡能否發揮其最佳效益的關鍵。網絡建好后因為管理不到位而導致網絡應用能力下降的事例比比皆是。學校一定要選派一位責任心強,技術精湛,作風細致,熟悉教育的老師來負責維護校園網絡,并在制度的保證下,推進網上的應用。
培訓為先,校園網是面向全體師生的,師生對校園的認同與應用決定了校園網的生命。學校要非常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要針對網絡應用進行周密計劃,預先培訓,使師生明了將在校園網上開展的工作有哪些并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有了認同感,就會有應用的熱情,而不會產生懼怕與敵對情緒。缺少教師的認同與培訓,要想校園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那是不太現實的。
應用為王。完整的校園網離不開應用的支撐。應用就是效益,網絡事實上僅僅是一載體,而網絡上應用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對校園網應用的設計是整個網絡建設一項重要的工作,除了基于TCP/IP應用外,還有教育教學的管理應用,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信息中心的職能:首先是規劃,能全面把握本地區計算機應用能力的狀況,理解網絡發展的趨勢,了解當地學校的校園網應用需求,同時能及時掌握全國各地校園網的發展特色。在此基礎上能對當地的校園網建設提出建設性意見。從宏觀上規劃信息中心所輻射地區的校園網建設總體方案。
其二是研究,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校園網絡建設漸入佳境,使人們有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研究是保證教育信息事業健康發展的關鍵。以課題組形式對信息中心的功能,中小學遠程教育的構建,網上招生的安全性,上級行政部門與下屬學校的數據整合,網絡建設的優化,校園網應用的深化與拓展等方面加以科學而規范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進行探討。并努力追蹤世界上最新的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信息業發展動向,教育與時代的關系,以此發揮信息中心最大的職能。
其三是建議,信息中心要盡可能地收集全球各地教育信息,分門別類加以整理,在此基礎上就有關信息化進程向有關決策部門提供建設性意見。向建網學校提供參考性意見。
其四是服務與指導,要有現場意識,作為信息中心要不斷地與下屬學校溝通,提供構建校園網的有關咨詢,并深入基層參與建設,以具體的服務與指導來拉動本地區教育信息化進程,通過服務與指導來完善校園網絡建設,同時在校園網建好后更要在應用上提供幫助,發揮樣板校園網的發散示范作用。
其五是管理,在校園信息化建設中施工與應用必需要有規章上的制約,在共性的規范上突出個性的豐富。校園網建設是網絡技術與教育現代化的膠合,通過制訂相關的條例來引導規范校園網建設,盡可能做到規劃合理,富有特色,投入相宜,穩步建設,應用到位,適量冗余。
在信息應用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一般部門除了有CEO(首席執行官)外,還有稱之為CIO(首席信息官)的,來主管本部門的網絡信息的建設與應用。同樣作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應該有這么個信息中心來負責所轄單位的信息化建設,教育部門要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要有緊迫感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自身建設的需要,對下一代在信息能力的培養上其影響是不可估量的。信息中心要有定編定崗,要有專項經費的投入,要建設一支精干的隊伍。
信息化的大潮勢不可擋,等待就意味著落后。展望前景,誰先擁有信息,誰就占盡先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織“網”,教育的步伐在跨向21世紀時,在信息建設方面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與籌劃。